臺北:摩托車已經(jīng)被公認為臺北一景
因為參加一個學術(shù)會議到臺北,晚上朋友帶我上街參觀,到忠孝東路,立刻就被一種場景所吸引:這里的馬路沒有自行車道,而在機動車道外側(cè),通行著大量摩托車。尤其是路口,大量摩托車聚集在路口最前頭,綠燈一亮,摩托車震天響地沖出去,比汽車更為迅猛。最為有趣的是,車手們除了帶著簡易頭盔之外,絕大多數(shù)也戴著口罩。
后來查了一下資料才知道,摩托車已經(jīng)被公認為臺北一景。摩托車在臺北被稱為“機車”,有統(tǒng)計說,在臺北登記的汽車有73萬輛,而機車卻達到104萬輛。臺北在冊人口260萬,平均每2.5人就有一輛機車。這里的機車馬力與體形較小,尺寸介于通常在內(nèi)地看到的摩托車與目前流行的電動自行車之間。騎行者似乎主要是年輕人。
近些年來,內(nèi)地不少城市禁行摩托車,尤其是在廣東幾個城市鬧得比較厲害。隨后又禁行電動自行車。理由當然很多,摩托車的主要結(jié)論是尾氣污染,不安全。至于電動自行車卻講不出多少令人信服的理由。
在臺北乘坐出租車及乘坐朋友們的汽車,也聽到開車人對機車的抱怨,每個人也都可以講出機車如何肇事的故事,就好像在內(nèi)地流傳著一個說法:上世紀八十年代最早一批擁有摩托車的人,到九十年代都死光光了。
因此,毫不奇怪,聽朋友們講,臺北市政當局也曾經(jīng)想限制機車,媒體似乎也在討論禁止機車駛上人行道的條例。但最終,摩托車并沒有被取締,通行范圍甚至在擴大,比如,最近似乎就準許500CC以上的重型摩托車駛?cè)敫咚俟贰?BR> 既然存在這么多機車,市政當局當然要面對這一事實。在臺北及其郊區(qū)馬路外側(cè)車道最前頭,畫出一個方塊區(qū)域,里面畫了個圖形。最初不解其意,后來仔細辨認,才看出那是輛機車。原來,這是專門給機車留出的等待區(qū)。另外,在我住的地方,進門之后,就有一個很大的機車停車棚,仿佛內(nèi)地不少機關和小區(qū)的自行車棚。
這或許就可以說是順其自然。中國哲學最講究“順其自然”,老子對此闡發(fā)最力。此處所謂的“自然”,當然不是指自然界、大自然,而是指事物之本然,也即人們自發(fā)的傾向及由此而形成的秩序。然則又是由誰來順其自然呢?老子是一位政治哲學家,他講順其自然,是在教誨統(tǒng)治者。因為,民眾內(nèi)在于自然中,其行為就是自然,則順其自然者當然是肩負治國責任者。老子是在要求治國者、負責制定法律及政策的人順乎人民之自然,當然也包括順乎市場之自然,順乎道路交通之自然。
所有這些“自然的”秩序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,人們發(fā)明出汽車、摩托車,帶了巨大的方便,但也帶來一些成本。不過,這些成本本身就內(nèi)在于那種方便之中,你不可能把便利與害處分開。這同樣也是事物的“自然”之理。順其自然的意思中,也包括了接受這種害處。因為這種成本,就悍然取締那種便利,這當然是與“事物的自然”相悖的,是試圖把自己一己的偏好強加于他人,是假設自己比眾人更有智慧,歸根到底,不過是濫用強權(quán)而已。如此一來,老子所擔心的種種弊端,也就層出不窮了。